未来电动汽车市场增长将继续带动力电池的需求

发布时间:2023-04-13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第一,行业前景展望。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正处于十年长景气周期的起点。

在“双碳”政策的引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第一批动力电池已经到了退役年限,回收需求有望逐年增加。

我国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生产始于2014年,而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为5-8年;从2019年开始,首批大规模动力电池相继达到退役年限,市场将形成大规模退役的新常态。预计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总量将达到380.3GWh,2021-2030年CAGR将达到48.9%。

就发展阶段而言,目前行业正处于十年长景气周期的起点,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发展环境:政策大力支持,上游产业供给不断扩大。

新型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世界主流,我国电动汽车的数量也在持续快速增长。

一方面,未来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将继续带动动力电池的需求;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退役规模正在增加,这给电池回收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在金属资源短缺、环境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国家政策鼓励和社会支持回收动力电池,给电池回收行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022年8月,多部委联合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到要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系统建设,制定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办法等部门规定。

发展现状:动力电池退役潮到来,市场规模大幅增长。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推广,电动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动力电池的装载量也不断增加。在政策、资本等各种力量的帮助下,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狂奔。

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蓬勃发展的同时,第一批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正面临“退休”。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安全性和续航里程,成本占整车的40%左右。从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来看,动力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为5-8年,有效寿命为4-6年。根据动力电池4-6年的使用寿命,2014年生产的动力电池将在2018年批量退役。从2021年开始,中国将迎来第一批动力电池累计2。

市场结构:行业竞争空前激烈,市场集中度有待完善。

2018年以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大量面临退役,根据动力电池企业保修期限、电池循环寿命、车辆使用情况等综合计算。

目前,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属于朝阳产业,行业竞争格局尚不明确。没有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低。暂时呈现“小、散、乱”的局面,对于有资质的回收企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电力电池回收业发展前景广阔,经济效益丰厚,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创新高,原材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涨价压力下,“变废为宝”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价值链被重新评估,导致产业资本竞相进入市场。

目前,我国已有近6万家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近10年来,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增加,2021年将大幅增长至2.45万家,同比增长620%,2022年增长3.24万家,同比增长32.4%。

发展趋势:产业链不断整合,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未来,汽车生产、电池生产等企业将建立更有效的合作机制。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将通过与汽车制造商的密切合作,实现废旧电池的快速回收和回收工厂,进一步深化电池回收产业链上下游战略联盟的合作。

动力电池行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游是原材料,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固体电解质、结构件、氢氧化镍等。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燃料电池堆、系统配件等。动力电池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后市场回收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产业链。

为了不断提高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渠道成本,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将不断整合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快速扩大电池回收规模,绑定更多主流电动汽车企业,保持货源稳定。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三大核心动力。

环境诉求2.1。

废动力电池含有钴、镍、锰等重金属。虽然价值很高,但重金属处理不当会污染水质和土壤,对环境影响很大,未经回收会造成严重污染。动力电池的所有材料都可以与环境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污染物。一旦进入土壤、水体和空气,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动力电池中富含的钴、镍、铜、铝、锰等金属也具有丰富的集中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废锂离子电池将集中无害化处理和回收金属。

所以,对废锂离子电池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回收金属材料,是保证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战略价值2.2。

我们国家钴、镍资源供需严重失衡,已经发现储备极少。

就供需而言,2020年我国钴、镍资源需求分别占全球总需求的32%、59%,而供需仅占全球总需求的1.5%和4.8%,供需严重失衡,对外依存度极高。

从资源储备的角度来看,世界已经发现钴资源达到710万吨,集中分布在刚果、澳大利亚等地区;已发现镍资源达到9400万吨,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巴西。相比之下,我国已发现钴和镍资源储备仅为8万吨和280万吨,占世界总储备的比例极低。

中国锂资源短缺,主要锂资源形式包括:矿石锂和盐湖锂。2020年,全球锂盐产量分布在中国近60%,但中国锂盐上游原料(盐湖或矿石)70%依赖进口。同时,由于海外国家政策的限制,锂资源的获取和控制也非常困难。保证资源供给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围绕锂资源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通过回收动力电池贵金属,可以有效缓解我国锂镍钴资源的供应约束,保证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

经济性,2.3。

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退役后仍然含有大量的有价金属和其它可再生利用成分,具有很高的再生利用价值。

由于下游需求旺盛,电池金属产能受限,电池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与2020年同期相比,2022年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硫酸钴、硫酸镍价格分别上涨了1075%、835%、33%、54%,锂价格近年来仍处于高位。

资源价格上涨推高了动力电池回收的经济性,企业资本积极布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7月25日,沪深上市公司已布局动力电池回收轨道24余家,总产能52.9万吨,总产能90.3万吨,行业投资活动日益活跃。

第二,市场经济效益。

动力电池装机量现状及预测。

SNEResearch动力电池分析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池总装机量为517.9GWh,同比增长71.8%。预计2023年动力电池安装能力将达到749GWh。

宁德时代连续第六年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安装能力达到191.6GWh,比去年同期增长92.5%,从2021年的33%增长到2022年的37%。同比增长167.1%的比亚迪还实现了70.4GWh安装能力,市场份额增长到13.6%,与LG新能源基本相当。

动力电池退役激增,市场机遇空前显现。

数据显示,2020年动力电池将大规模退役,约有20万吨电池将面临退役。到2025年,预计退役电池将达到78万吨,动力电池即将迎来回收趋势。

预计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总退役量将达到380.3GWh,2021-2030年CAGR将达到48.9%。其中,2021-2025年三元锂电池退役量为89.1%,磷酸铁锂电池退役率为29.3%;2025-2030年磷酸铁锂电池退役率为60.3%,同期三元锂退役率为37.0%。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断增长,动力电池回收处理的紧迫性凸显,目前主要的回收方式有梯级利用和拆解回收。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景气上升,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阶梯利用市场积累了很多,预计2025年后规模将迎来指数式增长。预计未来2-3年行业仍将处于政策规范和商业化探索期。中性预期到2025年,阶梯利用市场规模将达到15.2亿元,随着行业标准和商业模式的逐步完善,阶梯利用市场将迎来指数式增长期;中性预期,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13.5亿元,2025-2030年CAGR有望达到83.2%。

预计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8.4亿元,2021-2030年CAGR将达到58.3%;乐观情况下,2030年动力电池梯次+再生利用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1048.9亿元。

随着回收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为行业前期发展贡献核心增量。回收市场技术齐全,在商业模式上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案例。是目前废旧动力电池的主要使用方式,也将为市场前期发展贡献核心增量。回收市场将成为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主要场景,从回收市场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有望成为未来行业的领导者。

投资综合分析三。

政府将继续推进白名单制度,大规模规范回收企业将长期受益。

根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从企业布局和项目选址、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能耗、环保、产品质量和职业教育、安全生产和员工健康六个方面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提出了规范要求。

目前共有88家企业被列入“白名单”,被列入其中的企业被视为行业正规军,行业标准化发展可期。白名单企业在动力电池回收资质、渠道、技术、规模等方面都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和运营能力。白名单企业有望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电池供应,长远发展将充分受益。我公司也在积极准备申请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

随着动力电池安装量的大规模增加,锂资源短缺、原材料价格高成为产业链发展的痛点,电池回收价值被重新评估,新老玩家加速进入市场,争夺1000亿元的市场蓝海。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随着白名单企业的不断扩张和商业模式的逐步完善,回收市场将更加规范,能够形成商业闭环的完善回收渠道和企业有望长期受益。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企业之间存在着两个显著的竞争特征:

①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各种资本竞相涌入;

②存续企业以“小作坊”为主,行业竞争无序问题严峻。

先进入“正规军”将赢得长远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城市矿山”的概念被反复提及,废旧回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22年锂资源短缺导致锂价格快速飙升的背景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作为锂资源的又一“获取方式”,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推进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的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截至2022年7月25日,我国共有14265家电池回收企业,其中7646家企业注册资本不足500万,占53.60%,行业呈现出“小、散、乱”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行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无序竞争,目前迫切需要进一步规范。许多“小作坊”企业以放弃环保为代价进行不正当竞争,导致大量退役电池流向非正规渠道,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权责关系不明确是行业无序竞争的根本原因。

产业无序竞争的根源:究其根源,权责关系不明确是产业无序竞争的根本原因。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于2018年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管理暂行办法》,围绕“谁负责回收,如何回收”的问题,明确了汽车生产企业的主要职责,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渠道,为我国建立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提供了政策指导。

然而,由于缺乏强制执行,市场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规则。特别是在控制废旧动力电池的流向方面,由于政策没有明确界定消费者的回收责任,消费者没有责任和义务将废旧动力电池转移给汽车制造商,导致大量退役动力电池以“高价赢家”的形式流向非正式回收渠道,加剧了市场电池供应短缺,恶化了竞争环境。

行业新蓝图,投资新机遇。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监管覆盖,行业乱象整治已经箭在弦上。

国家平台已收录近千万辆国产新能源汽车信息,目前已初步实现动力电池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为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提供了现实依据,为行业标准化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文章来源:http://www.swsdeyc.cn | 电池回收|锂电池回收|18650电池回收|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