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可以更快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渠道

发布时间:2023-03-08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近几年来,各行各业的巨头纷纷下场造车,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火爆,同时受到绿色环保意识日益加深、油价上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也在稳步上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增长1倍,市场份额达到25%。

然而,虽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上升,但其核心部件之一的动力电池容量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因此,当动力电池的电量不足以继续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时,它将面临报废和退役。这意味着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退役动力电池的数量将逐渐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动力电池的回收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玩家争夺的“新生意”。

整车企业“纷至沓来”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汽车公司已经进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比如比亚迪早在2018年就与铁塔公司合作,将回收的电池用于基站储能备份。吉利还成立了江西宜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动力电池回收。整车厂商也不是没有理由涉足动力电池回收领域。

第一,整车企业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成本。据了解,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中占比最高,成本约为40%-60%。随着动力电池价格的上涨,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也会上升,产业链下游汽车企业的利润率也会被挤压,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多轮涨价的原因之一。但新能源汽车价格的上涨或多或少会影响潜在车主的购车意愿。如果整车企业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压力。

第二,汽车企业可以更快地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渠道。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不同,汽车企业拥有广泛的用户群,这些车主将是未来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潜在客户。不仅如此,大部分汽车企业都有完善的配送网络,可以通过汽车4S店、汽车销售商等提供动力电池回收服务。,从而缩短铺设回收网点的时间,从而以更快的速度开展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第三,整车企业的动力电池回收布局可以优化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如前所述,动力电池的容量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这意味着动力电池总有一天会退役报废,未来整车企业的用户可能会面临动力电池的更换和维护。整车企业的动力电池回收布局可以帮助车主解决动力电池维修、更换等问题,为车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增强车主对品牌的认可度。

电池制造商“顺理成章”

除了整车企业进入市场,电池厂商也在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其中,宁德时代于2015年收购废旧电池回收企业邦普循环,切入动力电池回收轨道;国轩高新还在合肥东、庐江设立了电池回收生产基地;中创新航空与厦门金圆合资成立中创新航空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布局电池回收等业务,电池厂商争相布局动力电池回收的原因不言而喻。

一方面,电池制造企业的动力电池回收布局可以缓解原材料短缺,避免卡脖子。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应动力电池原材料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但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动力电池原材料项目停工减产,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不足。

电池制造企业进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后,可以拆解回收动力电池,提取废旧动力电池中的锂、镍、钴、锰等金属物质,用于新动力电池的制造。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动力电池原材料的短缺,还可以减少电池制造商对国外原材料制造商的依赖。

另一方面,电池制造商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也可以应对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面。由于供需错配等因素,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以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之一碳酸锂为例。2021年初,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约为5万元/吨。2022年初,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约为30万元/吨。今年11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一度超过60万元/吨,可见其凶猛的上涨趋势。

显然,随着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电池制造商的电池生产成本也一次又一次地增加。在此背景下,电池制造商不仅可以应对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还可以通过布局动力电池进行回收,降低动力电池的生产成本。

此外,电池制造商的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可以完成闭环,提高竞争力。电池回收后,电池制造商可以完成“动力电池生产-动力电池消费-动力电池回收-资源再生-动力电池再生产”的闭环,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既缓解了金属资源短缺的问题,又避免了受制于人,为环保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方企业“乘势而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车制造商和电池制造商竞相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同时,第三方回收企业已经在整个汽车制造商和电池制造商之间摩拳擦掌,格林美和光华科技就是其中的代表企业。第三方回收企业会在这里频繁发力,这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动力电池回收潜力巨大,第三方回收企业可以将其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由于动力电池包含多种金属元素,如果处理不当,废弃的动力电池也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动力电池回收势在必行。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加,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继续增加。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普及,大量退役动力电池有望在未来诞生,这意味着动力电池回收有长期发展的可能。

如今,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格局尚未确定,第三方回收企业也可以顺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业务,拓展新的业绩增长点。例如,据了解,2022年前三季度,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快速增长,1-9月份累计回收动力电池超过12000吨(超过1.50GWh),同比增长13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6,270.14万元,同比增长297.73%,全面进入盈利阶段。

其次,第三方回收企业拥有专业的回收处理技术,可以更好地利用回收的电池。与汽车制造商和电池制造商不同,第三方回收企业往往具有关键的回收技术,可以高效利用回收的动力电池。例如,光华科技从2011年开始开发与退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相关的技术,掌握了锂离子电池状态估计、主动平衡、拆解回收、修复回收等核心技术。

“淘金”不容易。

据预测,2021年中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143亿元左右。到2025年,中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随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机会也将增加。但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动力电池回收受到各行各业玩家的青睐,迎来了很多人的布局,但是动力电池回收的蛋糕并不是那么容易切的。

第一,动力电池回收的“劣质品牌军”很多,回收业务很难做。众所周知,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除了动力电池回收的“白名单”企业之外,还有大量的非正规企业。这些“小作坊”企业的合规性和回收拆解技术无法保证。但由于成本低,往往会给出比合规企业更高的动力电池回收价格,所以相当一部分退役动力电池流向这些非正规企业。

根据高科技锂电池的数据,从2018年到2020年,“白名单”企业只回收了不到20%的退役动力电池,其他大部分动力电池都流入了非正规回收企业和小作坊。因此,对于正规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来说,电池回收业务已经相当困难了。

第二,动力电池种类繁多,也增加了动力电池回收的难度。事实上,市场上的动力电池种类繁多,在设计思路、电池材料、内部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评估和拆解废弃动力电池的健康状况。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动力电池回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短缺,实现资源回收,但电池评估等技术难点仍有待突破,环境风险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参与者一一克服。总之,动力电池回收这个变废为宝的新生意并不容易,行业参与者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文章来源:http://www.swsdeyc.cn | 锂电池回收、动力电池回收、电池回收、汽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