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前,先大致了解一下锂电池的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部分如下:
(1)正极-活性物质一般为锰酸锂或钴酸锂,镍钴锰酸锂,而镍钴锰酸锂(俗称三元)或三元+少量锰酸锂一般用于电动自行车,而纯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由于体积大、性能差或成本高而逐渐淡出。导电极流体使用厚度为10-20微米的电解铝箔。
(2)隔膜-种经特殊成型的聚合物薄膜,薄膜具有微孔结构,能使锂离子自由通过,而电子无法通过。
负极-活性物质为石墨,或与石墨结构相似的碳,导电集流体使用电解铜箔,厚度为7-15微米。
(4)有机电解液-用六氟磷酸锂溶解碳酸酯溶剂,用凝胶状电解液溶解聚合物。
(5)电池外壳-分为钢壳(方形很少使用)、铝壳、镀镍铁壳(圆柱形电池)、铝塑膜(软包装)等,以及电池的盖帽,也是电池的正负极引出端。
以下是锂电池充电过程、放电过程和电池保护板三个部分的工作原理:
电池的正极由锂离子产生,产生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从正极“跳入”电解液中,通过电解液“爬过”隔膜上弯曲的小孔,移动到负极,与早已通过外部电路跑到负极的电子结合在一起。在充电器附加的外电场作用下,正极上的反应是:LiCoO2==充电==Li1-xCoO2+Xli+Xe(电子)●负极上的反应是:6C+XLi++Xe===LixC6在充电过程中,Li+从正极LiCoO2中脱出,进入电解液,在充电器附加的外电场或负极移动。
放电时,电子和Li+同时行动,方向相同,但路径不同。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负极跑到正极;锂离子Li+从负极“跳”进电解液,“爬过”隔膜上弯曲的小孔,“游泳”到正极,与已经跑过的电子结合在一起。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是指放电容量。
顾名思义,电池保护板主要用于保护可充电电池(通常指锂电池)的集成电路板。锂电池(可充电型)之所以需要保护,是因为锂电池本身的材料决定了它不能被过充、过放、过流、短路和超高温充放电,所以锂电池总是有保护板和电流保险器。下图为电池板保护电路。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其电阻降低。使用电气设备或充电设备可以及时反应,控制内部中断,停止充放电。
过度充电保护:当U1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过度充电保护门限制时,CO管脚输出低电平,MOS管开关2由导通关闭,充电电路关闭,充电器无法再给电池充电,从而实现过度充电保护。
过放电保护:在电池放电过程中,当U1检测到电池电压低于过放电保护门限制时,DO脚由高电平转换为低电平,MOS管开关1关闭,使电池无法再次放电;在过放电保护状态下,电池电压不能再降低,保护电路的电流要求极小,控制电路进入低功耗。过流保护:正常情况下,电池放电负载,电流通过两个串联的MOS管开关,VM管脚检测到两个MOS管的压降电压为U。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负载U异常,回路脚电流会增加。当U大于一定值时,DOS。
文章来源:http://www.swsdeyc.cn | 锂电池回收、动力电池回收、电池回收、汽车电